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9, Vol. 27 Issue (2): 177-186  DOI: 10.13930/j.cnki.cjea.180582
0

引用本文 

黄国勤. 我国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及对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9, 27(2): 177-186. DOI: 10.13930/j.cnki.cjea.180582
HUANG G Q. Function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rural ecosystems[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9, 27(2): 177-186. DOI: 10.13930/j.cnki.cjea.180582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D03002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61070)、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2017-XZ-28)、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1BBF60058)和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3BBA10005)资助

作者简介

黄国勤, 研究方向为耕作制度、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E-mail:hgqjxes@sina.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06-22
接受日期:2018-07-30
我国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及对策*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南昌 330045
摘要: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乡村生态系统向前发展。本文从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角度,对我国乡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我国乡村生态系统具有承载人口、改善环境、提供产品、增加收入、扩大就业、观光旅游、传承文化、科普教育、培养人才,以及为城市居民养老提供场所等多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当前,我国乡村生态系统尚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如: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经济贫困、科教文卫落后、公共服务缺失、社会风气不良、村民流失和村庄消失。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我国乡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三效"并举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综合治理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久久为功原则,并采取以下措施:增强认识、搞好规划、整治环境、优化结构、提升功能、改善条件、强化公共服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投入力度和加速人才培养。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生态系统    结构与功能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可持续发展    
Function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rural ecosystems*
HUANG Guoqin     
Ecologic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2016YFD0300208),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661070), the Consulting Projec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17-XZ-28), the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of Jiangxi Province (20161BBF60058) and the Soft Science Research Project of Jiangxi Province (20133BBA10005)
** Corresponding author, HUANG Guoqin, E-mail:hgqjxes@sina.com
Received Jun. 22, 2018; accepted Jul. 30, 2018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whole country is fully implemen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actively promoting rural ecosystems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and agroec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ain functions of rural ecosystems in China,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faced at prese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to be taken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systems. Rural ecosystem has multi-functions in China, including carrying capacity for population, improving environment, providing products,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expanding employment and tourism, inheriting culture, populariz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of talents and providing places for urban aged resident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o rural ecosystems in China, including ecological destruc-tion, resource wast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atural disasters, poverty, backward science and education, laggard culture and health, lack of public services, bad social morality, loss of villagers and demise of villages. In order to promot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systems in China, the principles of "tri-effects", gradual progress,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adaptation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long-term success should be followed. Eventually, the following measures were suggested:1) enhancing awareness; 2) planning well; 3) improving environment; 4) optimizing ecological structure; 5) improving ecological functions; 6) improving ecological conditions; 7) strengthening public services; 8) improv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9) improving great investment; 10) accelerating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cosystems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7年10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 2018年1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 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2]。当前, 全国上下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本文拟从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角度, 对我国乡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进行探讨, 以期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 概述

乡村(rural或country), 又称农村或村庄, 指的是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人口聚居的地方。与城镇或城市相比, 乡村人口分布比较分散, 且人口规模小, 多呈现小聚落、小村庄的形式(但现代乡村有“大型化”的趋势)。

乡村生态系统(rural ecosystem), 又称农村生态系统, 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 由乡村人口、乡村环境(光、热、水、气、土等)、乡村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乡村建筑(房屋)、生产农具、乡村科技和乡村文化等组成的生态-经济-技术复合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具有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基本功能的生态学单元[3]。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 乡村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 其中的许多环境、生物构成都是人为的, 由居住乡村的居民(农民)自己通过“劳动”改造而成。因此, 乡村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复杂性、功能多样性的特点。

2 功能

除一般生态系统共有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价值增值和信息传递等四大“内在”功能之外, 乡村生态系统还具有以下10种“外在”功能:

2.1 承载人口

乡村生态系统主要承载着长期生活在乡村的居民——农民(但现代社会发展, 也有少部分“非农民”长期居住在乡村, 如城市居民养老)。据有关资料统计[4], 1970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比例为82.61%, 1980年为80.61%, 1990年73.56%, 2000年降至64.15%, 2010年降为50.76%, 2016年下降至43.23%, 2017年再降至41.50%。即, 当前(2017年)我国乡村生态系统承载着全国5.768 5亿人(2017年全国总人口13.9亿人), 另外8.131 5亿人口则由城市生态系统承载。

2.2 提供产品

主要提供以下产品:一是植物性产品。在我国, 大宗种植业农产品如粮、棉、油等, 主要是通过大田生产由农田生产系统提供; 而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庭园”和空旷地种植蔬菜、果树, 以及一些“小作物”如玉米、大豆、绿豆、花生等, 这些由乡村生态系统生产的种植业植物性产品可作为农田生产系统生产农产品的有益补充, 且往往具有“质优”和“反季节”供应的特点, 深受市场青睐。二是动物性产品。在改革开放以前, 农户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发展“家庭养殖业”, 养猪、养鸡、养鸭、养羊、养牛、养鱼(利用村庄中的小池塘)等生产动物性产品, 除少部分留作自家食用外, 大部分肉、蛋、奶、鱼都出售给城市(城镇)居民。三是微生物产品。利用农业的副产物、副产品如稻草、棉籽壳等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 供城乡居民食用。四是手工艺产品。如农村妇女利用闲暇空余时间绣花、编织等, 丰富了农村市场。五是利用乡村“土地”发展乡镇企业, 还可供应“工业产品”, 等等。

2.3 扩大就业

乡村是一个广阔的就业场所, 扩大农民在乡村就能找到“事”做、找到“活”干, 尤其是当前有很多“返乡创业者”, 在乡村有“用武之地”。一是通过传统就业门路扩大就业, 包括传统手艺, 如理发、木匠、铁匠等。二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开拓乡村新的就业门路。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5月9日(第004版)报道[5], 根据人社部对2 000个村进行的监测, 2017年第4季度, 在返乡农民工中, 有10.9%的人员选择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提振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要引导大学生去基层、去乡村工作, 就需要就业岗位, 除了村官等有限的职位之外, 最普遍的就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岗位。同时, 大学生们也会带来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专业知识, 他们与技术熟练的农民工们可以一起为现代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2.4 改善环境

合理的乡村生态系统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转化“废物”, 净化环境。农民日常生活, 有大量生活垃圾, 包括剩饭剩菜、瓜皮果壳、人畜粪便等, 通过家养畜禽(猪、鸡、鸭、牛等)可就地直接转化, 起到了净化环境的作用。二是植树种草, 优化环境。在我国任何一个乡村, 历来都十分重视“绿化”、“美化”工作, 可以说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是“绿色”的, 或是栽有不同树种(有相当部分种植的是适合当地的果树), 或是种植花卉, 也有的种草绿化, 等等, 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或经济收入。

2.5 观光旅游

2016年, 日本乡村旅游产值占日本旅游业的60%以上, 超过1.27亿人次(相当于日本国民总人数)参与各式乡村旅游活动[6]。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交通、住宿、文化、度假、观光等产业高度发达, 日本成为世界各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范本和标杆。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截至2017年11月, 全国各类乡村旅游经营主体33万家, 年接待旅游人数超过25亿人次, 年营业收入近5 500亿元。我国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以农家乐模式运营约17万家, 占所有经营主体数量的51.5%。乡村旅游的其他经营模式有民俗风情型、景区配套型、乡村度假型、农业观光型和古村落乡镇型等, 数量合计占比约48.5%[6]。可以预料, 未来我国乡村旅游还有更大的发展。

2.6 增加收入

乡村生态系统具有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功能。其增收途径主要有以下3条: 1)出售产品, 包括出售农产品、工副业产品和手工艺产品等。2)发展乡村旅游, 如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据《陇南日报》2018年3月17日(第002版)报道[7], 甘肃省两当县云屏乡依托资源优势, 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积极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旅游扶贫模式, 带动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云屏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 大力挖掘“过农家生活、吃乡村淡饭、品粗茶青酒”的长寿文化。以棉老长寿村为中心, 辐射带动全乡将生态旅游逐步向集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 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乡村旅游从业者, 拓宽了群众增收门路。目前, 全乡已建成农家客栈19户、农家乐49户, 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到300余人, 既解决了就业,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3)出租乡村土地, 用以发展乡镇企业或其他产业, 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这条途径不是主要途径, 且一般也不提倡)。

2.7 传承文化

我国是具有5 000年文明的农业大国, 历史悠久, 文化深厚。乡村生态系统中蕴藏着丰富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乡贤文化、红色文化等, 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世界不倒, 文明延续不断, 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博大精深、延续千年, 并将一直延续下去的“中华传统文化”。乡村生态系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留住乡愁、守护文化根脉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延续中华传统文化, 就是延续中华文明, 就是延续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力量”、“精神支柱”。一句话, 保护乡村生态系统、留住乡村生态系统, 就能让农民(包括所有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中华民族才大有希望。

2.8 科普教育

乡村生态系统还是一个科普教育的好场所、好教材。一方面, 在乡村出生的孩子, 从小就接受乡村各种传统教育。这些孩子长大后, 对乡村具有特殊“感情”, 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有特殊情怀。这是任何“现代教育”都不可取代的, 也是任何“现代教育”都达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 在城市出生、长大的孩子, 也很需要到农村体验农耕文化, 并且参与相关农业活动, 这对于培养这些“城市孩子”的“三农”感情和情怀, 增加对中国“传统”的认知和了解, 以及提升“综合素质”,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2.9 培养人才

乡村是一个广阔天地, 是培养人才的“大学校”、“好场所”。乡村生态系统培养乡村人才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通过乡村农业生产实践, 锻炼、培养乡村实用人才; 二是通过举办“乡村学校”(如“乡村夜校”、“乡村培训班”等)培养乡村致富能手; 三是“送出去”培养, 挑选乡村青年中的“好苗子”, 送到“农业大学”、“农科院”等教学、科研机构或单位“定向”培养, 学成返乡务农。

2.10 城市居民养老

当前,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养老”, 尤其是城市居民的“养老”, 已成为普遍关心的问题。而大量调查和实践案例表明, 乡村是一个理想的养老场所。以南京市为例[8], 2016年60周岁以上老人已超130万人, 65周岁以上老人90.76万人, 80岁以上老人20.10万人, 老年人口呈现出典型的基数大、比例高、增速快、高龄多等特征, 独居、空巢化加剧, 两代老年人家庭越来越多。传统居家子女养老的模式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谁来养老、在哪儿养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据调查, 有86.1%的城市老人向往田园养老、乡村养老。田园养老、乡村养老, 就是以自然田园景观和休闲农业产业资源为依托, 以乡村田园式养老基地社区组织为主导, 鼓励政府、社区、家庭、个人等多方参与, 让老年人享受居住、医疗保健、农业休闲旅游、娱乐文化等产品及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不难看出, 未来到乡村养老的城市居民将会越来越多, 即乡村生态系统不仅是村民养老场所, 也将成为城市居民的养老场所。

乡村生态系统的以上10种功能, 可简要概括为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等3个方面, 且每一功能都有其具体表现形式, 详见表 1所示。

表 1 乡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及表现形式 Table 1 Functions and forms of rural ecosystem
3 问题

总体而言, 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 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 我国乡村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乡村生态系统还存在许多“短板”, 亟待研究解决。

3.1 生态破坏

乡村生态系统遭受的生态破坏, 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乡村农民建房“无序”、“混乱”造成的生态破坏, 乱砍树、乱挖土、乱开沟等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二是村庄“周边”建设, 如修路、架桥、建厂、矿山开采等, 给乡村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最终殃及乡村生态系统。

3.2 资源浪费

以前, 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 乡村对资源的“节约利用”、“集约利用”比较重视, 少见资源浪费现象。但近一、二十年来, 乡村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一是乡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 既浪费了资源, 又污染了环境; 二是人畜粪便, 特别是猪牛栏粪, 无人收集利用, 未能作为肥料施入农田, 而是散落在乡村房前屋后, “满地都是”、“遍地都有”, 既不雅观, 更不卫生; 三是作物秸秆, 如稻草、棉秆、豆秆、玉米秆、甘薯藤等, 从农田运到村里、家里, 未能充分利用, 乱堆乱放, 风吹满地“飘”、雨打遍地“流”。

3.3 环境污染

乡村生态系统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大气污染。由于村庄“系统内”, 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没有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和有效利用, 必然出现“景色难看、气味难闻”, 造成乡村大气污染; 村庄“系统外”的农田, 大量焚烧作物秸秆, 也造成乡村大气污染; 村庄“周边”的工厂(如乡镇企业、工业开发区等), 以及城市, 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气”, 对乡村大气也造成污染。2)水体污染。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喷施农药, 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进而造成乡村水体污染。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 2015年施用量分别达5 995.9万t和189.2万t[9], 而利用率仅为35%左右, 流失的化肥和农药直接造成乡村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还有乡村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未进行处理和“保护”, 极易随雨水径流排入水体, 污染乡村水体(最终进入江河湖海)。3)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最终必然造成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的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t, 大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 每年地膜残留量高达45万t, 成为乡村土壤污染、农田土壤污染的“元凶”。还有工业的废液、废渣随处排放, 也直接污染乡村土壤、农田土壤。乡村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轻则影响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重则危及生命安全, 造成人员死亡, 对此绝不能小视。

3.4 自然灾害

在乡村生态系统中, 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具有灾种多、频率高、灾面广、灾损重、防灾减灾能力弱的特点。2010年8月8日0时12分,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区及上游村庄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造成1 467人遇难和298人失踪[10]。该次特大型山洪泥石流灾害, 既不是单纯的山洪灾害(以水流为主), 也不是单纯的泥石流灾害(以泥石涌动为主), 而是既有山洪的快速运动气势, 又有泥石流的巨大摧毁能力, 是在特殊地质地貌和丰富物质积累背景下, 耦合局地超强降雨形成的一起以自然因素引发为主的特大灾难。这是一起发生在乡村生态系统中的典型自然灾害, 灾害重, 损失大, 应吸取的教训深刻。据《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18年5月22日), 2017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7 521起, 造成329人死亡、25人失踪、169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35.9亿元(比2016年增长13.2%)。其中相当部分就发生在乡村生态系统中, 并对乡村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和重大损失。

3.5 经济贫困

贫困是当前我国乡村生态系统面临的突出问题, 脱贫攻坚、精准脱贫是我国正在实施的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之一。目前, 我国乡村经济贫困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收入低, 城乡差距大。2016年, 我国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 363元, 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616元)的36.8%,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72:1。二是贫困人口多, 脱贫难度大。到2017年末, 全国乡村贫困人口还有3 046万人, 贫困发生率3.1%[11]。这些贫困人口均属于“深度贫困”, 属“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要确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其难度非常之大。

3.6 科教文卫落后

长期以来, 我国乡村生态系统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与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这也是我国城乡差距的又一具体体现。乡村科技薄弱, 科技设施缺乏, 科技人才匮乏; 乡村教育落后, 学校数量少, 校舍破旧, 老师不安心教学, 学生上学“不稳定”, 稍有“门路”的学生都到城里上学去了; 乡村文化正在逐渐被“淡漠”、“遗忘”, 甚至“衰落”; 乡村卫生状况更是不容乐观, 缺医少药, 小病不能治, 大病治不了, 这在全国许多乡村, 尤其是偏远山区乡村, 已是相当普遍。

3.7 公共服务缺失

公共设施完善与否, 公共服务是否到位, 是衡量现代乡村生态系统优劣的重要内容与标志。与城市生态系统相比, 我国许多乡村生态系统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交通闭塞、道路破旧、设施老化, 水、电、路、气、房、讯(通讯)、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不配套, 不能适应现代化要求, 不能满足广大村民需要。

3.8 社会风气不良

当前, 我国有相当部分乡村生态系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良社会风气, 主要表现有:一是赌博盛行。根据作者实地考察和调研, 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 一到村子里, 就能听见打牌、搓麻将的声音, 看见男男女女围着桌子或是打牌, 或是搓麻将, 并且桌子上面摆着一张一张的钱, 好不热闹。二是攀比成风。村民之间, 坐在一起就是比谁家办婚事彩礼多高、多排场、多风光; 谁家房子盖得多高、多大、多气派; 谁家“办事”如何“大方”, 等等。三是迷信蔓延。近年来, 封建迷信在我国许多农村不断蔓延, 烧香拜佛、装神弄鬼, 不仅严重腐蚀着村民的思想、阻碍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 而且还蛊惑人心、扰乱社会秩序, 阻碍乡村和谐社会建设。四是宗族势力抬头。为维护“本家族”、“本宗族”利益, 有些“村霸”、“族头”、“地头蛇”搞小圈子、拉小山头、拉帮结派, 甚至向“黑恶势力”发展, 引发个别乡村的群体事件, 给一方治安、稳定带来潜在隐患和严重威胁。

3.9 村民流失

由于上述多方面原因, 乡村整个“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发展环境”似乎不利于村民的生活、生产和发展, 再加上前些年国家大力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镇化发展战略, 在这一“大背景”下, “迫使”村民, 特别是青年村民离开农业、离开乡村, 走向“工业”、走向“城市”、走向“城镇”。1949年, 全国总人口5.416 7亿人, 乡村人口4.840 2亿人, 占总人口89.36%; 1978年, 全国总人口9.625 9亿人, 乡村7.901 4亿人, 占总人口82.08%; 2000年, 全国12.674 3亿人, 乡村8.083 8亿人, 占63.78%[12]; 2017年, 全国13.9亿人, 乡村人口5.768 5亿人, 占总人口41.50%[4]。显然, 乡村人口越来越少, 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越来越低。这一方面, 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镇化带来的“成果”, 而另一方面, 则可能是乡村面临的“危机”。正是由于乡村人口越来越少, 越来越向城镇“流动”, 导致当下我国乡村生态系统劳力不足、人才匮乏, “空心房”、“空心村”越来越多, 整个乡村生态系统处于“停滞”、“崩溃”边缘。

3.10 村庄消失

村庄是乡村生态系统的“载体”。村庄消失, 是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没有村庄, 何谈乡村生态系统?何谈“乡村振兴”?据住建部《全国村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 1978—2012年, 中国行政村总数从69万个减少到58.8万个, 自然村总数从1984年的420万个减少到2012年的267个, 年均减少5.5万个[13]。据《工人日报》2018年3月31日(第004版)报道, 2000年, 全国有约360万个自然村, 到了2010年, 由于大量并村和城镇化, 这一数字变成了270万个[14]。也就是说, 10年间, 90多万个自然村消失了。又据2018年1月25日至26日在广州举行的“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资料, 21世纪以来, 我国每年减少1.1万个村民委员会, 2010—2016年间年均减少5 826个, 其中仅2016年就减少了2万多个[15]。如不采取坚决措施制止“村庄消失”的现象, 任其发展下去, 我们的“乡愁”还能留住多少?多久?

我国乡村生态系统存在的上述10个问题, 可简要归纳为两类问题:一是生态与环境问题; 二是经济与社会问题。这两类问题产生的危害及其根源, 详见表 2所示。

表 2 我国乡村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危害及根源 Table 2 Problems, damages and reasons of rural ecosystem in China
4 对策

针对我国乡村生态系统存在的上述问题, 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予以治理。

4.1 原则

治理乡村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应遵循以下原则:

4.1.1 “三效”并举原则

如上所述, 乡村生态系统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要治理该系统存在的问题, 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应本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的原则, 即不仅要考虑乡村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 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还要注重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要重视乡村生态系统中村民的经济收入、劳动就业等“民生”问题; 而在提高乡村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 要始终注重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 要着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切实做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相统一。

4.1.2 循序渐进原则

我国乡村生态系统不仅功能多、效益高, 而且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结构复杂。要从根本上治理好我国乡村生态系统, 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决不能一蹴而就, 急于求成。要在对全国现有乡村生态系统的类型、模式、功能、效益、问题及其原因等进行分类和梳理的基础上, 按照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工作程序”, 稳扎稳打, 稳步推进, 必见成效、实效。

4.1.3 综合治理原则

乡村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组成, 其发展既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但同时又受到以上多种因素的促进和推动。从这一意义来说, 乡村生态系统的治理必须是综合治理, 而非单一因素的调节。实施乡村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 就要求在生产实践过程中, 必须集经济、社会、法律(法规)、技术等多种手段为一体, 全方位、全过程推进乡村生态系统的向前发展。

4.1.4 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 乡村生态系统的类型、模式、技术体系等千变万化, 不能指望用一个模式、一项技术或一种方法解决全国不同区域乡村生态系统的所有问题。而应根据各地乡村生态系统的具体特征和要求, 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技术、方法等。只有这样, 方能取得预期效果, 推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乡村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和健康发展。

4.1.5 久久为功原则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农业大国。乡村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具有时间长、历史久的特点, 乡村生态系统结构的形成、功能的演变及问题的发展也同样具有“慢、长”的特点, 尤其是乡村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还具有“多而杂”的特点。因此, 要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生态系统存在的“慢、长”, 且“多而杂”的问题, 应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存在的所有问题。要久久为功, 持续发力, 方能取得乡村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之效果。

4.2 措施

治理乡村生态系统, 要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前提下, 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4.2.1 增强认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要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真正实现我国乡村全面振兴, 就必须从根本上治理好我国乡村生态系统。可以说, 乡村生态系统的治理, 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只有把当前乡村生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治理好、解决好, 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乡村振兴才能实现。

4.2.2 搞好规划

2018年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 这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进行了全面部署和规划。各省(市、区)可根据全国规划(方案)的精神和要求, 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省、区、市)的具体情况, 制定适合本地区的规划或方案; 各县、乡(镇)、村又可进一步根据中央和上一级规划的精神与要求, 制定本县(乡、镇、村)的规划或方案。目前, 有的省已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或方案, 如吉林省就制定了《吉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年行动计划(2017—2020年)》, 这为吉林省乡村振兴和乡村生态系统治理将发挥重要作用。

4.2.3 整治环境

针对当前乡村生态系统环境存在“脏、乱、差、毒(重金属污染)”的突出问题, 应“重拳”出击。一是“断源”, 即坚决切断、铲除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源头”。二是“治污”, 对乡村已经受到污染的大气、水体、土壤, 要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生物化学措施, 综合整治, 消除污染。三是“改厕”, 对乡村传统的、老式的“旱厕”进行改造, 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 并将改厕与乡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起来, 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四是“清脏”, 把“污染物”坚决清理出来, 如水塘、水沟清淤泥, 土壤清污泥, “室内”(家庭房屋里面)清脏(脏东西、烂东西、污染了不能用的东西), 并对上述“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五是“清房”, 清理长期无人居住的“空心房”, 尤其是要清理长期无人居住的“破房”、“烂房”、“危房”, 对实在不能“再使用”的, 或无使用价值的“空心房”, 则要毫不犹豫地坚决“推倒”, 清理出“地基(地皮)”来, 重新整理、规划, 以供进一步使用。

4.2.4 优化结构

治理乡村生态系统, 关键是要调整、优化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如前所述, 当前我国乡村生态系统结构总体不够合理, 生物与环境不协调, 系统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优化乡村生态系统结构, 关键要做到:一是增加绿色植物。大力开展乡村植树造林, 搞好庭园绿化、“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 全方位增加乡村绿色面积, 增加绿色植物种类和数量。二是发展家畜家禽。通过适当扩大猪、牛、羊、鸡、鸭、鹅等的养殖, 提高系统对植物性产品的转化能力。三是实行“废物”再用。通过种养结合、农牧结合, 实现“废物”再用、资源再生, 以改善乡村环境“脏、乱、差”之现状。

4.2.5 提升功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治理乡村生态系统,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发挥、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要充分发挥并不断提升乡村生态系统功能, 其最主要的就是要振兴乡村产业。当前, 振兴乡村产业最主要的“出路”或“方向”, 就是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 积极打造“智慧乡村”。如:一是大力发展乡村电子商务; 二是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 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乡村生态旅游, 尤其是要吸引国外、境外旅客来乡村旅游; 三是大力发展乡村“养老”产业, 不仅使乡村老人做到“老有所养”, 还要吸引城市居民来乡村“养老”, 来乡村“安度晚年”; 四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现全过程、全区域、全链条的高度融合发展, 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五是不断开拓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 实现乡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4.2.6 改善条件

要充分发挥和不断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 改善乡村条件是关键。如果没有乡村条件的改善, 谈提升乡村生态系统功能只能是一句空话。改善乡村条件,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改路”, 即改善道路设施条件。前些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乡村道路设施条件有了比较显著的改善。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还必须进一步改善乡村道路设施条件, 以适应乡村新变化、新要求。二是“改水”, 即改善乡村水利设施条件, 有些地方因“建设”(如修建高速公路等)破坏了原有排灌系统, 切断了原有“水路”, 必须重修、重建乡村排灌设施, 还水利以本来“面目”和“顺畅路径”。三是“改网”, 即改善网络和信息化条件, 让乡村的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畅通、便捷, 实现“网络通天下、信息传全球”。

4.2.7 强化公共服务

乡村公共服务功能是否健全、到位, 是衡量乡村生态系统发展好坏、乡村是否振兴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要强化乡村公共服务, 真正做到服务百姓、方便百姓, 关键应该做到:一是完善乡村教育体系, 切实解决乡村孩子“读书难、读书贵”的问题, 让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 同等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彻底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二是完善乡村医疗体系。自实行“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 乡村医疗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角度, 今后还应进一步改善乡村医疗条件, 要鼓励医生下乡就医, 以彻底解决乡村缺医少药问题, 解决目前有些乡村还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三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要做到乡村“一人一本书”(一年一个村民有一本书)、“一村一个图书馆(或图书室)”, 不断提高村民文化素养, 增强读书意识。四是强化乡村社会保险。要让村民和城市居民一样, 享受各种社会保险。

4.2.8 完善法律法规

要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确保乡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真正做到以“法”推进乡村振兴、以“规”促进乡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对现有乡村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登记”, “适合”的继续使用, “不适合”的则应废除, “不完善”的应通过正常程序加以完善。二是要根据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制定新的、更加“管用”的法律法规。三是严加监督管理, 尤其是要用新制定的法律法规, 对乡村生态系统进行严格监督、严格管理, 从而确保乡村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2.9 加大投入力度

乡村振兴, 改善乡村经济社会条件, 实现乡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有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否则, 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不断加大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才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早出成效、快出成效。一是要加大国家对乡村建设的扶持力度, 增加国家投入; 二是要加大各级政府对乡村治理和建设的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都要拿出相应资金用于乡村治理、建设和发展, 决不允许“说大话”、“说空话”, 或“光说不做”, 要“说”、“做”结合, “说”到“做”到; 三是广泛吸纳社会、企业和民间资金用于乡村建设和发展。总之, 要广开资金筹措渠道, 多途径、多措施促进乡村振兴, 促进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向前发展。

4.2.10 加速人才培养

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 乡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关键靠乡村人才。当前, 乡村人才数量少、素质低, 且不稳定。要针对性地采取强有力措施, 加速乡村人才培养。一是就地培养乡村“土生土长”人才。要从乡村现有青年人才中, 挑选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肯为乡村振兴担当的“优秀”人才、种田能手, 通过“定向”培养, 使其成为一方致富“领头羊”、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二是“引进”人才。要通过招贤纳士, 引进“外地”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出谋献策、贡献力量。三是继续实施“一村一大学生”计划, 让新时代培养的大学生为乡村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四是通过举办“农民夜校”、“培训班”、“轮训班”等多形式、多途径提升村民科技文化素质, 从而促进乡村振兴和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 2017-10-28(01)
XI J P. The final victory is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t is that great victory of Chin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port a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ctober 18, 2017)[N]. 2017-10-28(01) http://www.cqvip.com/QK/80404A/201711/673833356.html
[2]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 (2018-01-02)[2018-02-05]. http://www.chinagrain.cn/nh/2018/2/5/2018258155368006.shtml
Central Document No. 1, 2018-Opinion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tate Council o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EB/OL]. (2018-01-02)[2018-02-05]. http://www.chinagrain.cn/nh/2018/2/5/2018258155368006.shtml
[3]
黄国勤.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HUANG G Q. The Theory of Building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2007.
[4]
王亚华, 苏毅清. 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6): 49-55.
WANG Y H, SU Y Q. Rural revitalization-China's new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J].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 2017(6): 49-55.
[5]
祝乃娟.以创业带动就业[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5-09(004)
ZHU N J. Job creation and encourage entrepreneurship to creat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N]. 21st Century Economics Report, 2018-05-09(004)
[6]
肖艳玲. 中日两国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8, 34(5): 61-66.
XIAO Y L.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ural 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Japan[J]. Reformation & Strategy, 2018, 34(5): 61-66.
[7]
王永良.乡村旅游美了山村富了农民[N].陇南日报, 2018-03-17(002)
WANG Y L. The countryside is beautiful and the village is rich[N]. Longnan Daily, 2018-03-17(00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JKK201110003.htm
[8]
张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幸福养老田园[J]. 江苏农村经济, 2018(1): 20-23.
ZHANG Y. Implement the country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uilding a happy retirement home[J]. Jiangsu Rural Economy, 2018(1): 20-23.
[9]
尹芳, 张无敌, 赵兴玲, 等. 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J]. 灾害学, 2018, 33(2): 151-153.
YIN F, ZHANG W D, ZHAO X L, et al. Analysis on impact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n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2018, 33(2): 151-153.
[10]
苏超, 刘延明, 方崇. 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3): 14194-14196.
SU C, LIU Y M, FANG C.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ex-treme debris flow disaster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Zhouqu County[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 39(23): 14194-14196.
[1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18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J]. 中国经贸导刊, 2018(10): 4-28.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About 2017 plan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implementation plans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2018 of the draft report-March 5, 2018 in the thirteenth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Conference for the First Time[J]. China Economic & Trade Herald, 2018(10): 4-28.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3[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 2013[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3.
[13]
范建华.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J]. 行政管理改革, 2018(2): 16-21.
FAN J H. The era significan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J]. Administration Reform, 2018(2): 16-21. DOI:10.3969/j.issn.1674-7453.2018.02.004
[14]
朱林.赶在古村落消失之前[N].工人日报, 2018-03-31(04)
ZHU L. Before the ancient village disappeared[N]. Workers Daily, 2018-03-31(04)
[15]
万俊毅, 曾丽军, 周文良. 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3): 138-144.
WAN J Y, ZENG L J, ZHOU W L. An explor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ory and practice:A workshop review[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8(3): 138-144.